此文是十堰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曹博的署名文章,这是曹博书记两年来通过多次实地走访、多轮专家座谈、多稿精心谋略思考的调研成果,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操作性强,指导性强,饱含了曹博书记对中医药发展的殷殷希望与切切嘱托,为中医药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尤其是文章中“走中医中药与道医道药融合发展之路,做实道医、道药和武当养生三篇文章”的精髓要义,做实“武当中医”文章,擦亮“武当中药”品牌,壮大“武当养生”产业,是全体中医人孜孜不懈的追求。我们的愿景是,通过全体中医人实践和探索,打造国内乃至世界级武当中医药品牌,让武当中医药大放光芒,在人类维护健康的历史上书写浓墨重彩的篇章。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和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促进我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近两年来,按照市委张维国书记的指示精神,市卫健委组织市直有关医疗单位、在堰高校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的座谈研讨,对十堰区域内中医药、道医药传承地进行了走访调研,与武当道医非遗传承人、武当丹道非遗传承人、武当山知名道医等道教医药传承人广泛商讨。
我们认为,我市抢抓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遇,促进我市中医药突破性发展,亟需采取走中医药与道医药融合发展的路子,挖掘整理武当道教医药理论体系,汲取武当医术精髓,以武当中医药之名,规避带有宗教色彩的道医药,做实道医、道药和武当养生,做强十堰武当中医药地方特色品牌。

武当道教医药的渊源和优势
一、道教医药与中医中药的历史渊源
在中国历史上,“医”、“道”源远流长,基于关于人体的基本结构及生理病理认识上的一体化,素有“医道一家”之说,“道”、“医”本为同根,中医本身就是从道医分出来的。《黄帝内经》就是道教和医术融合的经典。轩辕黄帝本人也是道教主要代表人物,道教以始源于黄帝,乃尊黄帝为始祖。古代的名医大家也都是道人,如张仲景、葛洪、孙思邈等。道医道药与道家更有密切联系,强调运用道家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疾病的研究、预防与治疗的医疗体系。而正因为道医道药的独特理论和治疗体系,其具有其独特的医学价值,值得人们去挖掘、开发、运用,使这一古老的医学资源发扬光大。
二、武当道教医药属于民间中医药学的奇葩
“道教为追求长生成仙,继承和汲取传统医学的成果,在内外修养的过程中,积累的医学知识和技术”(《中国大百科全书》)。武当山道教医药正是沿着这个轨迹产生、运行和发展,这与武当山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区位条件密不可分。
武当道教在其兴起之后,一直非常重视养生健生之术和治病解厄之方,历代道士中多有潜心研究医学理论,并通过行医和施药治病救人者;经武当道士认真采集、鉴别药性的中草药在《本草纲目》中也多有记载;千百年来武当山高道们在以医传道的过程中对草木丹药、内丹术、疾病防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创造了有一定地域特征,带有一定神秘色彩的武当中医药学(道教医药)。道教素有“十道九医”之说,千百年来,道教医药独特的治疗方法和用药特点,在借医行道、以医弘道、济世救人方面独树一帜。

三、武当山中药材资源品种异常丰富
武当山属于秦岭大巴山脉东延南支,具有南北过渡气候属性,生态条件独特优越,生物多样性显著,中药材资源品种丰富,具有“中华药库”之称。据初步统计,《本草纲目》记载的1800多种中草药中武当山蕴藏有417种,湖北医药学院陈吉炎教授出版的《中国武当中草药志》一书中记载八百里武当山蕴藏的中草药品种多达2518种。名山大川孕育了武当山异常丰富中药资源,奠定了道教医药诞生、发展、传承的根基,并使其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
四、武当山道教医药研究的基础实力雄厚
1、医疗卫生机构在中医药诊疗方面特色突出,如市中医医院的肝病科、神志病科,市太和医院、国药东风总医院、人民医院的中医康复、中医针灸、中医脑病、中医糖尿病等;
2、中医药人才力量雄厚,太和、人民、国药东风3家三级综合医院及市中医医院的“湖北省名中医、十堰市名中医”,湖北医药学院的一批中医临床、中药资源基原鉴定、中药化学、中药分析、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专家团队;
3、有完善的医药研究平台,拥有国家中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肿瘤)实验室、武当特色中药研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药用植物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生产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武当山区道地药材产业化关键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人员设备齐全,可以满足道医药实验研究;
4、具备完善的“产学研用”体系,3家综合三甲医院和市中医医院均具有GMP认证的制剂室,多型制剂取得湖北省食药监局颁发的“自制制剂生产许可证”,可以为道药前期申报备案试验研究和后期制剂生产应用提供硬件支持。
客观分析发展武当山道教医药
不利因素和存在的不足
虽然武当道教医药成果丰硕,历史悠久,但客观上分析,我市发展武当道教医药还存在一些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道教医药的发展壮大。
1、“道教医药”其本身属于中医药的范畴,但在地位上未能纳入官方认可的传统中医药理论体系,多为民间的称谓或说法。目前缺乏官方引导下的系统、规范的研究机制,民间兴趣浓厚,但各行其是,研究成果缺乏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难以推广应用;
2、“道医”在执业上多属于个体散发性行医,除个别人具备合法的中医执业资质外,在现行法律法规规定下,多数沦为“江湖郎中”,尚不具备合法执业资格,也导致了道医道药真伪混乱、良莠不齐;

3、根据有关规定,不能利用宗教信仰的词汇进行品牌的对外宣传,因而根据国家医疗机构管理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无法批准设置“道医”门诊、“道医”医院,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中也不能批准设置“道医”科。所以,目前我市在载体上也未能开办实体性质的“道医医院”或“道医门诊”,难以形成“道医道药”的整体合力和影响力;
4、道药未能纳入规范化管理,特别是对于疑难杂症有一定疗效的独门秘制配方,依旧秘而不宣,没有规范的制剂标准,不能做大做强,不能形成品牌和产业;道医道药仍然是通过原始的方式传承,未整理形成系统的理论架构和体系支撑等。
加快推进十堰武当中医药
振兴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道教医药在武当长期的实践中,在传统道医道药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医药的新成果,形成了武当中医药其独有的地域特性。虽然因为宗教政策的因素不宜以道教名义宣传十堰的道医道药,但武当山是世界道教圣地,武当道教以道医道医和养生深入人心,提起武当中医药,自然而然就会让人联想到道医道药,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凭借武当中医药的名号,借船出海,走武当道医道药与十堰中医中药相互融合发展的路子,以武当中医药之名,规避带有宗教色彩的道教医药,处理好道和医、理和术、管和放的关系,树立武当中医药品牌,弘扬武当道教医药精华,发展壮大我市的中医药事业。

一、做实“武当中医”文章
“道教医药”其本身仍属于中医药的范畴,以武当中医品牌,解决道医实体化、合法化的问题,为患者提供系统、全面的道医服务和就医感受,为分散在各地的道医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切蹉技术的平台。
1、将武当中医药元素融入我市中医医疗集团建设。我市在筹建中医医疗集团时,在集团名称中加上“武当”二字,即“十堰市武当中医医疗集团”,融入“道教医药”元素。同时可由市中医医院或依托武当山特区医院在武当山设置一家武当中医医院或门诊部,重点发展和“道医”、“道药”相关中医药业务,依托相关道教医药研究所开展相关“道教医药”研究,相关经方、验方研究或技术的收集整理。逐步建立一批集疾病诊疗、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具有武当“道医道药”特色的中医医院。
2、摸清家底筑巢引凤。武当特色医药发展,人才是基础,统计现有开展道医道药活动的人员及机构,依托湖北医药学院“武当特色中医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武当山特区医院“道教医药研究所”,凝练针对专科病种,确有奇效的道医道药诊疗方法,开展深入研究,形成有规模、有成果、有特色、成体系平台,吸引国内在道医道药确有建树的高层次人才。谋划在全市现有名中医中打造推出几位名“道医”,对其进行重点推介和宣传,提高“道教医药”的社会影响力。

3、加强对武当中医药传承和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市财政每年在市级中医药事业经费安排中增加预算,作为武当中医药研究和发展资金,加大武当中医药的研究、升级力度。
4、对目前我市仍无合法的执业资质的“道医”,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引导和鼓励其通过湖北省师承或确有专长的中医医师资格考试考核取得合法的执业资格,相关医疗机构给予一定的培训指导,当其取得中医执业资格后鼓励其开设中医诊所;二是可将其持有的相关药方和技术通过设在武当山的中医门诊部内,为其派专门的合法执业医师,由合法的执业医师将其处方和治疗方法运用于患者。同时,其采取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和技术经过评估确有较好效果的,可以由医疗机构作为中医适宜技术进行学习培训和全市推广应用。
5、在武当中医医疗集团、武当山特区医院等中医医疗机构加挂“武当中医药研究所”的牌子,融入“道教医药”元素,开展相关研究和宣传工作;邀请知名道医做顾问,为其开展道医道药研究和推广道医道药技术提供工作平台。

6、组建十堰市武当中医学会,突出十堰中医的武当和道医的特色。集中整合和融合民间散在的各类道教医药研究机构,将各相关医疗机构、武当道教养生相关企业、道教相关协会成立的各类武当道教医药研究机构和科研机构纳入学会,定期组织开展相关“道教医药”发展和交流。将学会作为载体,吸引国内外知名道医汇集武当开展学术交流、技能展示和人才培训,把武当中医药发展打造成十堰新的增长点。
二、擦亮“武当中药”品牌
1、开展武当医药专项研究工作,为道教医药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围绕道教医药研究组织科研立项,从道医道药起源、理论体系的形成、(丹道)制备工艺、武当养生功法、养生膏方开发、道医道药经典名方发掘、武当山地区药用植物考证及产业化、武当斋菜斋饭食疗养生饮食文化及实体经济化体系建设、武当特色药食同源养生食谱开发编撰等方面组织科研立项,对道教医药进行进行系统的研究。
2、开发经典道药制剂,促进道药推广应用。以武当中医集团为主体,专项研究挖掘具有鲜明“道药”特色的经方、验方、秘方。请市市场监管局在自制制剂开发方面提供政策支持,落实备案管理,开放医院自制制剂生产许可。将“道药”特色的经方、验方、秘方开发成医院自制制剂,协调在相应的医联体内使用,扩大道教医药的影响力。同时对有价值的制剂进行二次开发,联合有实力的药品生产企业进行新药开发,使道药发挥更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3、现代科学为道医道药提供医学依据。明确道医道药对于什么疾病确有其效,整理前期数据,布局后期规划,并依托市太和医院、人民医院、国药东风总医院、市中医医院四大医疗集团,用现代医学检测手段和评价方法,当代中医诊断和评价方法,考察疗效,用科学的诊疗数据说话,形成可查可证的诊疗结论。为道医道药正名、发扬光大提供医学依据。
4、打造“武当药谷”道地中药材交易中心品牌。重点解决目前存在的中药材种植标准化、规范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中药骨干企业和品牌产品缺乏等问题。充分发挥十堰中药材品种资源丰富的优势、产业扶贫政策的优势,以市场为主体,落实政府产业扶持政策,培育龙头企业,强化“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和“一县一品、一乡一品”产业化经营,优选特色突出的道地中药材主导种植品种,形成规模、做大产业,建成武当山道地中药材交易中心。建设中药村种子种苗繁育基地、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濒危稀缺中药材种植基地,加大挖掘整理、包装推介,打造有影响的原产道地中药材品牌,提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5、加强道药基础研究。充分利用十堰高等院校科研平台,建立武当特色道医道药标本馆,建设武当道药大型植物观光园,开展道药生药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毒理学等方面研究,阐明其药理活性物质基础,重点解决传统中药材及道地药材的标准化种植和加工技术,为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使武当山道地药材发挥其应有的品牌效应。

三、壮大“武当养生”产业
中国素有“医道相通”的哲学思想。道家和道教推崇“天人合一”、“重人贵生”等养生理念,继承和弘扬了“治未病”思想,总结创立了各式各样的养生方法。武当道教一系列教规、戒律强调道众应以德为重,节制危害身体健康的不良饮食,从医学的观点来看,对道众的养生健身又有很大裨益;武当道教自创立之日起就重视医药方剂研究,形成了崇尚医德医术的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内容丰富、内涵博大精深的养生文化体系。集武当武术、武当道教医药、武当道教养生于一体的武当养生文化,是武当道教文化的精髓,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
1、弘扬武当养生理念。发掘道教医药中药食同源的药材、食材,使道教养生文化融入人们生活中。系统整理武当道教养生理论,将道教养生文化引入治未病中心,在医疗机构推行武当太极推拿养生和武当药浴养生。依托武当山核心旅游资源,发展传统观光朝圣线路、现代个性旅游线路、养生度假体验线路三种玩法;将“武当道医、道药和养生”全面融入“武当369”文化体验品牌,引导游客自发感受武当文化、研习武当武术、品尝武当膳食、体验道教医药、向往武当养生,形成集文化、武术、医药、养生保健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打造国际化的武当道教养生示范基地。推进道教养生与"医养结合"的融合发展,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为一体,将道教养生文化、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打造具有武当特色的养生、养老发展模式。

2、搭建武当道教医药网上信息服务平台。开发互联网+道教养生平台,对武当文化产品、武当武术产品、武当道教医药产品、武当道教养生产品等进行收集、加工、数字化处理和集成,打造现代化道医养生服务平台,为市场主体提供全面、快捷的信息服务,提升武当道教养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开发武当养生“五个一”系列产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武当道教养生场馆。让游客围绕“五个一”即上一堂武当文化课、研习一套武当武术、抄录一套养心经法、品尝一次道家斋饭和食疗药膳、观看一次武当道药种植园和道药博物馆,体验远离尘世、过几天神仙日子,促进医旅结合、医养结合,打造武当旅游全产业链条升级版。
4、打响“武当养生”产业品牌。依托武当山核心旅游资源,打造“武当”养生产业品牌,将茶叶、矿泉水、红酒、房县黄酒等统一纳入“武当”养生品牌管理,对《本草纲目》记载的产自太和山的道地药材进行深入研究,开发道家特色的养生系列食品、饮品、用品的“武当”特产,将“武当”文化全面融入旅游、食品和大健康产业。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ZZIcS9vmsBOUz3FGes9Y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