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新年伊始,由湖北医药学院武当特色中药研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汪选斌教授、湖北中医药大学刘洪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吕海涛教授联合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徐宏喜教授主审的专著《何首乌的传统与现代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教授在颁奖致辞中提到,青蒿素的发现是传统中医药献给全世界的礼物。青蒿素的发现和提纯受到了东晋道士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由此,中医与道医的深刻渊源,可窥一斑。实际上,中医与道医密不可分。道教源于老子的道家思想,以医传道的道长们更是有“十道九医”之说。许多中医学理论也是源于道教,如气(道)乃万物之源、阴阳学说、五脏六腑、天人合一等。而《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其整体思想无不体现了鲜明的秦汉道教特色。在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中医大家也是道士或信奉道教,如葛洪、孙思邈、李时珍。李时珍在家乡湖北蕲春“医民于玄妙观”——这里的玄妙观即为道观。李时珍在其巨著《本草纲目》中参考书目达到277种,其中道医参考书目就达140种之多,如《张三丰仙传方》《孙天仁集效方》《葛洪肘后百一方》等。位于湖北境内的武当山,更是以“山形特秀,异于众岳……药食延年者萃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成为道教以医传道的圣地。而今,作为世界道教中心,武当山当地道医则以其独特方式养生济民传道。
2017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第二条明确规定:“本法所称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是反映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但遗憾的是,道医作为唯一本土宗教道教的民族医药,其研究和传承并没有引起相关注意和得到应有的重视。编者认为,它理应与其他民族医药一样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故而,本书从弘扬道教医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角度,以道教常用补益方药何首乌为例,介绍其传统与现代研究,呼吁加强对汉民族道教医药的研究,以拓展读者视野。
本文编者对何首乌的野生资源、质量控制、药理作用、毒理作用等探索多年,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研究结果。结合前人以及其他课题组的工作,通过对这一味道教常见方药的传统和现代研究进行总结,希望给读者带来对何首乌的崭新认识。本书内容共分为九章两大部分———传统研究和现代研究。其中传统研究涉及何首乌的本草考证,栽培、采收与炮制研究,传统功效与临床应用;现代研究包括活性成分、药理作用与机制、毒理作用、药动学以及产业化现状与前景。
来自大陆、台湾的20名学者参编了该专著。湖北医药学院的参编编委还有李洪亮、蔡晓军、桑明、邵文涛、张晓燕、钟森。



图为该书封面和编委会